青岛农业大学依托“国字号”大院大所构建科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

    2025-09-13 14:46:42           浏览数:0

  为服务乡村振兴、粮食安全等国家战略,青岛农业大学与中国科学院、中国农科院、中国农机院等14个“国字号”大院大所深度合作,集聚各方优质资源,系统构建了依托大院大所的育人新机制,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。

  一、联合大院大所“智囊团”,强化高端引领

  学校积极引进大院大所尖端智力资源,聘任双院院士、长江学者等专家担任学术导师,举办“院士大讲堂”“我与院士面对面”等高端学术活动,实施“学业导师+学术导师”双导师制,实现四年一贯全程指导。通过互聘、互访机制,将国家级科研领军人才引入课堂、实验室和项目指导,显著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和学生科研视野,17人获评省级教学名师,20人获评市级教学名师,凸显了师资协同的深层成效。

  二、深挖大院大所“资源库”,推动科教融汇

  学校与大院大所共同打造协同育人资源平台,通过联合创建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平台,联合开发特色课程,构建了“基础通识—跨学科—科研案例”三级课程体系。建立“虚拟仿真+实体实验”沉浸式教学系统,依托智慧学习环境实现“虚实共生”。借助院所科研项目、“互联网+”“挑战杯”等竞赛平台,推动学生创新成果有效转化。近五年,1044名学生获省级以上学科奖项,取得软件著作权、专利21项。

  三、拓展大院大所“朋友圈”,延伸培养链条

  通过共建86个创新实验班,累计培养2396名本科生,校所协同实施“前三后一”分段贯通模式,大四全年进入大院大所开展科研实践和研究生预培养,拓展“本-硕-博”贯通渠道,有效缩短人才成长周期。2024–2025学年,655人升学,其中331人进入“双一流”高校,升学率高于全校平均25个百分点,育人实效显著增强。

  四、筑牢思政育人“能量站”,厚植三农情怀

  学校系统构建“三位一体”思政育人体系,将价值塑造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。深度融合农耕文明传承,开设“二十四节气”通识课程,组建52人授课团队,覆盖学生近1.4万人次,结合黄河中下游农耕场景开展节气农事体验,推动耕读教育全程融入。打造“农”字特色思政教学资源,挖掘“三农”案例、融入“三农”元素、突出“三农”实践,建成大学生“三农”社会实践优秀视频作品库等多项资源库,相关模式已在多所农林高校推广应用。坚持将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紧密对接,引导学生聚焦粮食安全、乡村振兴等重大议题,塑造心怀乡土、服务社会的农科创新人才。

  学校确立了“以‘农’为本、以‘协’聚力、以‘科’赋能”的人才培养理念,构建了“师资共育、项目共擎、平台共享、制度共立”科教融汇人才培养路径,着力培养兼具科研创新能力与三农情怀的农科创新型人才,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更强人才支撑。